2025年9月19日,高级跨国教育(TNE)负责人Daisy Xu为青岛黄海学院惠灵顿理工联合学院教师团队带来了一场题为“新西兰学历框架(NZQF)与中国教育体系的核心差异及对应关系”的专题分享。

首先,Daisy介绍了国立新西兰理工学院所属-维特利亚理工及惠灵顿理工学院合作办学与对外协作概况。
国立新西兰理工学院旗下的维特利亚理工学院(Whitireia)与惠灵顿理工学院(WelTec)作为新西兰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力量,凭借十余载精诚合作、成熟的跨国教育体系及清晰的学历晋升路径,为全球学子,特别是中国学生,打造了兼具专业深度与学习弹性的国际化教育平台,架起了中新教育交流的坚实桥梁。
十余年协同发展,打造惠灵顿地区教育标杆
回溯两校合作历程,自2012年建立联合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,维特利亚理工学院与惠灵顿理工学院便开启了“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” 的发展模式。如今,两校共同管理着位于惠灵顿地区的两大校区,校区内先进的教学设备、海量藏书的图书馆、功能齐全的实验室与运动场馆一应俱全,为学生营造了便捷、高效的学习生活环境。
从办学底蕴来看,两校各有特色
成立于1986年的维特利亚理工学院,历经近40年发展,已成为新西兰颇具影响力的高等院校,每年为逾5000名海内外学子提供涵盖商科、艺术、健康科学等前沿领域的优质教育;而创办于1904年的惠灵顿理工学院,作为新西兰百年教育典范,始终屹立于教育前沿,每年培育6000余名专业人才,其卓越的实践型教育体系为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活力,深受各界赞誉。
多元跨国项目+灵活合作模式,满足不同学生需求
为打破跨境教育壁垒,两校围绕“国际化学习”核心,推出了三类特色跨国教育项目,覆盖学生从语言提升到学历进阶的全周期需求。其中,学分互认课程(Articulation/Staircase) 为学生提供了“灵活求学”新路径——学生在其他院校修读的部分课程学分可获两校认可,无需重复学习,既有效缩短学习周期、降低求学成本,同时促进了院校间的教育资源互通;学术英语课程(EAP programme)则聚焦国际学生的语言痛点,通过学术论文写作、学术演讲、专业阅读等针对性课程,采用小班教学模式,帮助学生快速提升学术英语能力,为后续专业学习筑牢语言基础;衔接课程(Pathway programmes)则专门服务于学术背景或语言能力暂未达到本科、研究生直接入学标准的学生,通过针对性的知识补充与学习能力培养,帮助学生逐步适应新西兰教育体系,平稳过渡到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。
在合作模式上,两校同样展现出高度的开放性与创新性
除了与中国等国家院校共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(Joint institute) ,将先进的教育理念、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引入合作院校,让学生在本土即可享受国际化教育外,还通过三大特色合作形式拓展教育边界:设立语言中心(English language center) ,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为国际学生定制个性化语言学习方案;开展教师交换(faculty exchange)项目,推动两校教师跨校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,促进教育理念碰撞与教学质量提升;推出短期培训(short-term training)课程,围绕职业技能提升、专业知识更新等需求,为在职人员及有学习需求的群体提供便捷、高效的学习渠道,助力职场竞争力提升。
Daisy在上述内容分析后又详细解析了新西兰学历框架(NZQF)与中国教育体系的核心差异及对应关系。

新西兰学历框架(New Zealand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, NZQF)与中国教育体系分属不同的教育治理逻辑:前者是新西兰全国统一、覆盖基础教育至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的资格认证框架,核心功能是标准化各类学习成果的学历层级与能力标准;后者是中国以“立德树人” 为核心、分阶段递进的国民教育体系,兼具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双重属性,学历层级与教育阶段高度绑定。二者在结构设计、学历类型及培养导向等方面既有对应性,亦存在本质差异。
体系核心定位的本质差异
新西兰学历框架(NZQF):以“学习成果为导向”的标准化资格体系,覆盖1-10共10个等级,囊括所有正规教育(含学校教育、职业培训、成人教育等)的学历与资格认证。其核心价值是“可衔接、可认证”——不同等级的学历资格形成清晰的进阶路径,且被国际教育界广泛认可,便于跨校、跨国学分互认与学历衔接。
中国教育体系:以“阶段性教育为核心”的国民教育体系,分为学前教育、义务教育、高中阶段教育、高等教育四个主要阶段,学历认证与教育阶段直接挂钩,且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对独立(职业资格由人社部门等单独管理)。其核心价值是“系统性、阶段性”,通过统一的学制与课程标准保障教育质量的基础性与统一性。
学历层级的对应关系与核心差异
在高等教育顶层学历中,NZQF等级10的博士学位(Doctoral degrees)与中国博士学位完全对应,均代表某一学科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;等级9的硕士学位(Masteral degrees)与中国硕士学位一致,聚焦专业研究与实践能力培养,但该等级下的荣誉学士学位(Bachelor's Degrees with Honours)为中国学历体系所无,通常授予学士学位阶段成绩优异的学生,对后续申请研究生具有一定优势。
在本科及过渡阶段学历中,NZQF等级8的学士学位(Bachelors Degrees)与中国学士学位对应,是本科阶段的核心学历证明;而该等级下的研究生文凭(Postgraduate Diplomas)、研究生证书(Postgraduate Certificates),与中国以硕士、博士为主的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、课程设置上存在差异;等级7的graduate 文凭(Graduate Diplomas)、graduate证书(Graduate Certificates) ,则是为学士学位持有者提供的“专业转换”或“知识深化”通道,在中国暂无完全对应的学历类型,其课程更侧重实用性与针对性,学习周期较短。
在职业教育相关学历中,NZQF等级5-6的文凭(Diplomas)对应中国专科文凭或部分本科院校的专科层次文凭,以培养职业技能、实践能力为核心,助力学生快速适应职场;等级1-4的证书(Certificates)则类似中国的职业资格证书、培训证书,聚焦特定职业技能培养,不具备学历教育性质。
体系设计逻辑的核心分野
“框架化”vs“阶段化”:NZQF是“横向覆盖所有学习场景、纵向分级”的资格框架,无论通过学校教育还是职业培训获得的成果,均可纳入对应等级;中国教育体系以“纵向阶段递进”为核心,不同教育阶段(如高中→本科→硕士)有明确的升学门槛,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相对割裂。
“能力导向”vs“学历导向”:NZQF的核心是“认证能力”—— 同一等级的学历/资格,无论获取途径如何,均代表一致的技能与知识水平;中国教育体系更侧重“认证学历”,学历本身是教育阶段完成的证明,技能水平需通过额外的职业资格证书补充。
“国际衔接性”vs“本土系统性”:NZQF的设计初衷包含国际互认需求,其等级与多数发达国家学历框架(如澳大利亚AQF、欧盟EQF)可直接对应;中国教育体系聚焦本土教育质量标准,国际衔接需通过第三方评估(如学历认证)实现。
NZQF与中国教育体系的差异本质是“资格认证逻辑”与“国民教育逻辑”的分野。对于跨境学习者而言,明确二者的对应关系可精准规划升学路径,而理解其设计逻辑则能更清晰地适配自身学习与职业发展需求。
此次对维特利亚理工学院与惠灵顿理工学院的深度梳理,不仅展现了两校在国际教育领域的深耕成果,更为中国学生提供了清晰的 “留学指南”。未来,随着两校在国际教育合作领域的持续探索,或将为中新教育交流与合作注入更多活力,为全球学子搭建更广阔的跨境学习平台。
初审:管凤格 复审:曹晓波 终审:周萍
